当贵州茅台半年报披露910.94亿元营收与454亿元净利润时安全股票配资门户,市场看到的不仅是日赚2.5亿的“现金奶牛”本色,更藏着一份增速滑落至个位数的隐忧。董事长张德芹主导的“月月推新”策略,看似主动求变,实则暴露了这家白酒巨头在消费转型期的深层焦虑——当政务消费退潮、价格体系松动、系列酒增长乏力,频繁上新能否成为穿越周期的救生圈?
01 高价炒作与低端撤退的矛盾
8月初上架的五星商标纪念酒,用“一日一瓶一码”的饥饿营销制造了市场狂欢。这款定价7000元的产品当日售罄,账面贡献1.8亿元营收,却在二手市场演变成资本游戏——单瓶报价飙升至2万元,溢价近200%。这种“官方限价+市场爆炒”的悖论,恰似茅台当下的缩影:既想掌控价格主导权,又难以摆脱对稀缺性溢价的路径依赖。
与高端纪念酒的火爆形成反差的,是百元单品台源酒的黯然退场。这款被视为茅台嫡系“亲民代表”的产品,因渠道库存积压、价格倒挂被迫停产,取而代之的“台源红”转向宴席场景。但市场早已看透这场换汤不换药的游戏:砍掉低价产品看似优化结构,实则暴露了茅台在大众市场的水土不服。当千元以下市场被汾酒、古井贡等对手蚕食,茅台的“向下探索”更像战略收缩而非主动进攻。
新品矩阵的混乱逻辑在场景布局中愈发明显。1.935L装茅台1935主打“收藏品鉴”,375mL飞天瞄准“小酌场景”,四瓶装飞天试图下沉家庭消费,敦煌元素的笙乐飞天则押注文化礼赠——看似覆盖全场景的布局,实则暴露了战略焦点的游移。酒业分析师指出:“茅台既想保住高端基本盘,又想抢占大众市场,结果可能两头不讨好。”
02 直销狂奔与经销商博弈的暗战
i茅台上半年107.6亿元的营收成绩单,背后是茅台对传统渠道的釜底抽薪。这个上线两年的自营平台,正成为新品首发的“独宠”——从五星纪念酒到蛇年生肖酒,几乎所有战略新品都绕开经销商,直接掌控终端。数据显示,茅台直销渠道营收增速(18.6%)是批发代理渠道(2.8%)的6倍,这种结构性倾斜,本质是一场迟到的渠道夺权。
但渠道革命的代价正在显现。尽管茅台宣称“与经销商共担风险”,却通过调整付款节奏、压缩批价空间等方式转移压力。某省级经销商透露:“现在飞天茅台批价跌到1860元,比年初少赚200多元/瓶,而厂家任务量还在增加。”当经销商从“利润共享者”变成“库存接盘侠”,茅台赖以生存的渠道网络正悄然松动。
“一省一文一品”计划的推出,更像是对渠道失控的紧急补救。要求各省经销商成立联营公司统筹投放与回购,表面是稳定价格,实则将批价维稳的责任转嫁给渠道。有业内人士直言:“这是让经销商自己买自己的货托市,短期可能奏效,但长期会透支渠道信任。”当茅台既要直销渠道的定价权,又要经销商的网络渗透力,这种左右互搏的策略正在加剧体系内耗。
03 主力乏力与第二曲线的虚妄
茅台酒业务84%的营收占比,像一道难以突破的天花板。尽管上半年10.24%的增速看似稳健,但对比前几年两位数增长已显疲态。“工作餐不得饮酒”的政策收紧,直接冲击了政务消费基本盘;商务宴请的缩减,则让飞天茅台失去了最重要的增量来源。当“硬通货”光环褪色,1860元的散瓶批价较年初下跌16%,市场用脚投票的态度已然明确。
系列酒被寄予“第二增长极”的厚望,却交出了4.69%的增速答卷。茅台1935作为战略单品,即便推出大规格装、抖音直播放券,仍难掩动销乏力——650抵1000元的代金券,本质是通过变相降价刺激消费。某烟酒行老板坦言:“茅台1935标价1188元,实际成交价不到900元,比同价位的习酒、郎酒还难卖。”当中低端产品陷入价格战,茅台的品牌溢价在千元以下市场几乎失效。
更严峻的挑战在于消费代际更替。茅台试图用小瓶装、文创酒吸引年轻客群,但25-35岁消费者中,白酒饮用率已从2015年的43%降至2023年的28%。在啤酒、洋酒、低度酒的夹击中,茅台的“悦己消费”转型更像一厢情愿。肖竹青所谓的“多元场景”,至今未能找到可持续的增长引擎。
04 文化叙事与市场现实的撕裂
张德芹强调“酒文化的极致”与“情绪价值”,但茅台的文化营销正陷入符号堆砌的怪圈。大阪世博会“走进系列”、敦煌壁画元素、地方文创酒……这些看似多元的文化表达,本质仍是对“稀缺性”的重复演绎。当所有新品都在强调“收藏价值”,而非饮用体验时,茅台正在背离“酿造高品质生活”的初心。
价格双轨制的存续,更让转型沦为空谈。一方面,茅台通过i茅台限价销售,营造“平价购酒”的假象;另一方面,经销商渠道的批价自由落体,形成巨大价差空间。这种制度性矛盾,既催生了黄牛囤货的灰色产业链,又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信任裂痕。当“喝得起的买不到,买得到的喝不起”成为常态,茅台的市场根基正在被侵蚀。
半年900亿的营收数字背后,是一家传统巨头在时代转折点的挣扎。茅台的问题从来不是短期增长放缓,而是能否打破对“政务消费+渠道炒作”的路径依赖。当新品变成库存转移的工具,当渠道改革变成利益再分配的游戏,当文化叙事脱离大众消费现实,这场由高层主导的转型,或许只是用新瓶装旧酒的徒劳。
在白酒行业深度调整的周期中,茅台需要的不是“月月推新”的热闹,而是刮骨疗毒的勇气。毕竟,能让茅台穿越周期的安全股票配资门户,从来不是纪念酒的溢价,而是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的真实价值。